意见箱
江苏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建群数为39头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,目前种群数量已经超过3000头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体。麋鹿种群的成功复壮,已经成为如何拯救高度濒危物种的典型例子。对此,我院与南京师范大学、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家单位联合,从基因组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,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近期在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》(SCI IF=4.694)发表。
研究利用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,回答了麋鹿种群的近交情况及其适应性评估,研究评估了麋鹿的Froh 指数。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,麋鹿群体尽管存在极端的种群瓶颈,但是其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,较长时间的近亲繁殖历史可能有助于清除有害的隐性等位基因。结果同时也发现:(1)与生殖、胚胎发育和免疫反应相关的17个基因处于高选择压力下;(2)麋鹿对高盐食物具有潜在的适应,参与控制体内钠重吸收的SCNN1A基因在麋鹿种群中受到强烈正选择。研究还观察到另外29个正选择基因,其涉及血压调节、心血管发育、胆固醇调节、血糖控制和甲状腺激素合成,这些遗传适应可能需要缓解通常与高盐饮食相关的不利影响。麋鹿野放区的主要食物为互花米草,为一类外来入侵的盐生植物,其盐分含量显著高于内陆地区植物。所以,这些正选择的基因可能反应了麋鹿对高盐食物的适应与响应。
中国政府对麋鹿种群的大力保护、保护区的成功繁殖,以及麋鹿自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及对环境的潜在适应,使得麋鹿群体成功复壮。目前圈养麋鹿群体每年稳步增长,但会遇到环境容纳量的问题。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1998年开始尝试建立野放群体,野放群体从最初的53头麋鹿逐渐发展到200多头(野外自然增长),这为将来麋鹿的放归提供了宝贵经验。沿海地区较多未开发的互花米草滩涂区域,将是麋鹿未来放归的潜在适宜地区。